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 new btnews 【睡前消息856】3000公里防空圈 #96

Merged
merged 2 commits into from
Jan 21, 2025
Merged
Changes from all commits
Commits
File filter

Filter by extension

Filter by extension

Conversations
Failed to load comments.
Loading
Jump to
Jump to file
Failed to load files.
Loading
Diff view
Diff view
43 changes: 43 additions & 0 deletions docs/btnews/btnews/0801_0900/btnews_0856.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43 @@
---
title: 【睡前消息856】3000公里防空圈
description: 1 俄罗斯击落阿塞拜疆客机。2 美国建设关岛防空要塞。3 关注台湾二线芯片企业台联电。
tag: []
date: 1737460849
bvid: BV1E4wYeHEyT
---

大家好,2025年1月21日星期二,欢迎收看856期睡前消息。过去两周,我从甲流转成肺炎,一直躺在医院里,但是节目还能正常更新,事实证明睡前消息的团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集体内容生产机制。这里我首先感谢各位同事的努力,其次感谢各位观众稳定的支持。

前几天我肺炎期间发了一条动态,问最近有什么话题,评论集中的两方面:首先,观众要求分析美国用户注册小红书事件;其次,想了解集采药的质量问题。这两个话题已经在策划,但还是需要足够的制作时间。今天我刚刚回到演播室,先聊几个国际话题。

在评论区还有一些观众想让我们分析一下最近的俄乌战争。过去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俄罗斯向朝鲜求援了,想用更廉价的人力去改变战场格局。亚洲军队直接加入欧洲战场,在政治上影响重大。英国法国当年从亚洲殖民地调军队去欧洲参加世界大战,结果都是殖民霸权快速崩溃。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朝鲜军队再便宜也不如无人机便宜。乌克兰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每天早晨起来,任何一方要是没有五千到一万架无人机用来消耗,早饭吃着都不安心。这些无人机让前线单位掌握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过去靠概率碰运气的普通炮兵,现在可以得到瞄准射击效果。进攻对方任何一段战线上的小部队,都会被方圆几十公里内的所有火力集中反击,所以进攻越来越难,战线只能缓慢的摆动。

在停滞的战场上,最值得一说的典型事件是上个月俄罗斯军队击落了阿塞拜疆的民航客机。巴西造的支线飞机本来从阿塞拜疆的首府巴库要去车臣的首府格罗兹尼,降落的时候忽然被防空武器攻击,向东穿越里海勉强迫降在哈萨克斯坦。飞机迫降之后还有29人活着,这是一个奇迹,因为炮弹已经打坏了全部的舵面,机组完全靠调整两侧发动机推力来改变方向。而里海宽300公里,俄罗斯方面还在干扰导航,哪怕是军用飞机能够带伤逃到哈萨克也很不容易。最后机长还真的靠调整发动机动力对准了一块能够迫降的平地。机长伊格尔·克什尼亚金是俄罗斯人,1962年出生,1982年开始驾驶飞机,长期在阿萨拜疆工作。到牺牲的时候,他已经飞了1.5万个小时,在驾驶舱里的时间累积超过20个月。大多数起降都是在高加索山区的机场。伊格尔最早开的是安二,也就是中国的运5飞机。1990年苏联解体前后,他开上了雅克40客机,进入了喷气式时代。雅克40是苏联比较成功的民用飞机,但是液压系统比例不高,方向舵、升降舵、滚转副翼都要靠钢缆调整。调整飞机姿态首先是体力劳动,其次才是技术。伊格尔机长在这些老飞机上练技术,再来开比较现代化的巴西飞机,就像是拿着几十年的A照去开现代的智能家用汽车,能够做出很多设计师都不敢想象的操作,因为只能靠发动机来调整方向。飞机的迫降姿态是前半部着地,机长当时应该很清楚自己必死无疑,但还是操控飞机到最后一刻,保住了后半部的几十个人。牺牲的机组成员都被阿塞拜疆政府授予了民族英雄称号。

这里我回顾一下事件经过。阿塞拜疆时间8点35分,飞机接近格罗兹尼。俄罗斯防空军为了防止被乌克兰无人机攻击,正好在进行GPS干扰。但是现在科技还有其他的导航设备,所以老机长决定使用非定向信标指引着陆,类似于海上的船看着灯塔去进港口。8点50,机场批准飞机降落,但是有大雾取消了。9点10分,飞机第二次着陆,因为导航设备不全还是取消,决定返回出发的巴库机场。飞机在离开格罗兹尼的时候,乘客报告飞机发生爆炸,外表能够看到弹片痕迹。一般认为是铠甲弹炮合一系统开火。大多数雷达都很难准确区分飞机型号,混乱的时候误判目标开火是各国都可能发生的问题。美国军舰前几天还打了自己的战斗机。但是大多数雷达至少能够搞清楚目标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如果大型目标的远离自己,而且没有什么逃避动作,几乎就不可能是敌人的飞机。所以这次俄罗斯打民航客机就很难理解。类似的事件还有2020年,伊朗革命卫队在德黑兰机场击落了乌克兰的波音737客机,176人死亡。飞机就是在德黑兰机场本地起飞的,才到2000米就被打下来了,伊朗人打下来一个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太可能有威胁的目标。当时开火的武器时俄罗斯生产的道尔防空导弹。比这次车臣机场的铠甲系统活力更强,这两种武器都使用苏联末期开发的相控阵雷达,这说明俄罗斯的雷达技术隐患很大,多半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精度。

回到阿塞拜疆事件,9点16分,机组发现被打中了。但是很奇怪,俄罗斯机场对塔台的报告是被鸟撞了,要求换个机场着陆。开始塔台要求他去西北方向的矿水城机场,和预计返回的巴库是两个方向。然后塔台又改变要求,要求飞机回到东南方向的马哈奇卡拉。9点21分,俄罗斯空管部门收到了禁空命令。9点22分,飞行员上报了液压系统故障,管制中心不允许他在马哈奇卡拉着陆。这让机长确认了俄罗斯机构的做事风格,直接去了里海对面的哈萨克,争取九死一生的机会。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12月26日,车臣总统卡德罗夫主持了授勋仪式,表彰他的侄子哈姆扎特在防空部队的成就。高加索山区这些小型国家之间的恩怨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外交规则。28日,普京承认迫降是一个悲剧,但是不打算承担责任。他说乌克兰的无人机一直在瞄准格罗兹尼,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已经被启动以应对袭击,责任应该在乌克兰方面。现在阿塞拜疆政府还没有说俄罗斯必须负责,但是阿塞拜疆的总统阿雷耶夫拒绝了独联体航空委员会参与调查,理由是委员会的主体是俄罗斯人,不可能给出客观的结论。

小国因为飞机被击落和俄罗斯闹翻,最典型的例子是荷兰。2014年,俄罗斯派到乌克兰的准军事部队在顿巴斯击落了马航MH17客机,造成大量的荷兰乘客死亡。当时俄罗斯也一直想把责任推给乌克兰,但荷兰的态度是不信。等到俄罗斯开始入侵乌克兰,荷兰作为1700万人的小国,给了乌克兰40亿欧元,承诺很快要再给60亿。现在荷兰援助乌克兰的资源仅次于英美德三个大国,比法国还要多。同时荷兰也是最积极援助F16战斗机的国家,比美国还要积极。接下来俄罗斯如果不希望阿塞拜疆变成公开的敌人,恐怕必须在面子和赔偿两方面都要付出足够的代价。阿塞拜疆的经济规模不够大,只有荷兰的十五分之一,就算和俄罗斯翻脸也不算严重问题。但是这次击落飞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高加索地区。

迫降事件之后,阿塞拜疆取消了飞往俄罗斯的九条航线。以色列和土库曼斯坦取消了和俄罗斯之间唯一的航线。哈萨克斯坦也在取消航班。还在继续使用俄罗斯领空的国家不多了。2025年1月2日,从中国乌鲁木齐飞往格鲁吉亚的中国国航CA781航班放弃了传统航线,避开了俄罗斯领空。其他中国公司也开始跟进,以后飞越俄罗斯的客机会越来越少。这说明各国发现了问题的核心矛盾。不是俄罗斯的雷达太差,而是俄罗斯不承认自己是战区。大家打开全球航班跟踪网站可以看到,乌克兰上空一架民用航班都没有。这是一位乌克兰在俄罗斯入侵的第一时间就宣布自己是战区。随时可能被俄罗斯的战机轰炸,所以领空关闭。防空系统24小时运行,不欢迎民航穿越。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乌克兰也只考虑在2025年开放距离俄罗斯最远的利沃夫民航机场。到了战争的第二年,乌克兰开始轰炸俄罗斯,把俄罗斯也变成了战区。目前乌克兰最远破坏过贝加尔湖附近的铁路,但大概率是潜伏特工干的,不影响领空安全。如果只看可以证实的轰炸记录,举办金砖峰会的喀山机场去年峰会前后一两周都被无人机骚扰,机场反复关闭。现在最远的无人机攻击目标是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炼油厂。从乌克兰的后方机场到鄂木斯克距离接近3000公里。从鄂木斯克再划一个3000公里的远,可以把基辅、希德里乃至中国的呼伦贝尔都包进去。鄂木斯克被轰炸说明俄罗斯的一半领空都不再安全了。但是普京并不承认俄罗斯领土属于战争状态,不像乌克兰那样全面关闭领空,还希望继续能够享受和平红利。所以俄罗斯在防空系统的射击状态下继续引导各国民航飞机进入领空,这才是阿塞拜疆飞机被击落的核心原因。如果其他国家的飞机不承认俄罗斯战区,不主动避开俄罗斯领空,随着时间推移,迟早还有类似的事故。


和中国相关的防空新闻还有美国在关岛的要塞建设。12月10日,美国在关岛使用了陆地宙斯盾系统进行中段反导拦截试验。这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第一套陆基宙斯顿系统的第一次反导拦截。美国军队的陆基宙斯顿系统属于增强型综合防空反导系统的一部分,简称EIAMD。EIAMD系统的设计原理类似于俄罗斯的S-400,是用数据链打通现有的萨德、宙斯顿、爱国者多种防空反导系统,加上陆军的持久盾牌低空武器,组织多层次的防空。在EIAMD框架下,美军要在关岛设置20个独立的防空反导阵地。关岛只有550平方公里,比北京四环圈起来的面积大一些,明显小于北京五环内的面积。换算到上海,关岛只相当于半个崇明岛。在这里布置20个全套的防空防岛阵地,再加上周围海军可能提供的防空力量,关岛的防空密度已经超过了世界性大国的首都水平。

关岛加强防空原因是美国军队的火力在后撤。在日本冲绳和韩国只保留前沿防空阵地,关岛才是储备进攻力量的地方。中国古典战争小说描述双方的部署有一个常用单位,一箭之地。按照双方弓箭的最大射程拉开距离,在一箭之地之外去布置主力,然后派人谈判,看看是妥协还是要打一场。现在美国跑到关岛去建设防空要塞,说明中美双方的箭都升级了。在90年代之前,长距离的制导武器不能做精确打击。要破坏一个目标,最好的办法是飞机飞到上空直接扔炸弹,或者是操控短程导弹。轰炸机本来最适合扔炸弹,但是目标太大,机动性差,容易损失。所以对付有地面防空的目标,一般首先要派出战斗机来攻击。战斗机比较可靠的作战半径是1000多公里。冷战期间,为了对付中苏目标,美国必须在冲绳和韩国设基地。后来海湾战争证明,巡航导弹比战斗机更适合用来精确攻击重点目标。主流巡航导弹的攻击距离也是1000多公里,只需要让轰炸机能够飞到1000多公里之外去发射导弹,前沿的战斗机就不用再承担对地攻击任务了。美国在地理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周围的海洋提供了防御空间。

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过去30年,美国越来越倾向于把主力向海洋收缩。过去美国关注东南亚,轰炸机和对地攻击的战斗机都部署在泰国的乌塔堡基地。关岛这种地方只是一个补给点。但是随着导弹技术发展,美国在大西洋方向甚至把轰炸机撤回了本土部署,开战之后通过空中加油去支援欧洲。和大西洋相比,印度洋太远了,所以美国要加强查克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而太平洋太宽了,所以要加强关岛基地。现在美国的设计是从关岛出发的B-52轰炸机挂上巡航导弹威胁亚洲的内陆目标,而冲绳岛只需要部署防空力量掩护轰炸机发射导弹。以后冲绳的美军飞机就是用了30多年的F-15C战斗机,或者是升级的F-15EX,都是纯粹的防御力量。关岛离中国大陆的最近距离是3000公里,考虑到台湾和冲绳的干扰,从中国大陆攻击关岛可能需要4000公里的攻击半径。这让美国军队认为相对安全。不过从部署20个防空阵地的操作来看,美国军队也没有低估中国现在的巡航导弹规模。即便是后撤到关岛,美国也不认为轰炸机绝对就安全了。有20个防空阵地保护,美国还是要把轰炸机的主要后勤资源放到夏威夷甚至是本土。关岛只是一个穿梭轰炸基地。无论是B-52还是B-2、B-21轰炸机,可能主要是从美国本土飞过来,在关岛补给之后再靠近大陆。距离关岛最近的中国大陆城市是浙江温州和台州,距离也是3000公里,正好相当于乌克兰轰炸俄罗斯鄂木斯克的攻击半径。这说明21世纪中期,必须要考虑3000公里之内的对手。

平时我们说起台湾的芯片工业,几乎所有话题都围绕着台积电一家企业。12月17日新闻说,台联电从高通拿到了一笔封装订单,至少在封装环节对台积电产生了竞争,这才让我注意到台联电的存在。12月25日,美国要求台联电来美国开芯片工厂,国台办发言人专门发表了评论。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这家台联电公司。从历史来看,台联电的历史要比台积电更长。1980年就出现了,是台湾经济部门主动扶持的结果,目标是追赶当时日本的先进半导体产业。这时候距离台积电成立还有七年时间。台积电的代表人物是张忠谋,1949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书,硕士毕业之后到德州仪器工作。当时德州仪器正在替IBM代工生产晶体管。张忠谋带着几个工程师把良品率从2%到3%提升到20%以上,甚至比IBM自己的生产线还要强。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公司工作了25年。1985年,54岁的张忠谋受到台湾经济管理部门邀请,要回台湾做工研院院长,同时兼任台联电的董事长。这时候距离台积电成立还有两年时间。当时台联电还有一个强势工程人员总经理曹兴成,他的美国履历不如张忠谋多,是本地经营。在曹兴成的推动下,台联电创立几年就开始盈利,而且拉动了整个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一山不容二虎,两个行业精英都想主导产业发展路线。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各搞一套。1987年,张忠谋创办了台积电,很快就拿到了英特尔的代工订单,同时保持台联电的董事长身份。1991年,曹兴成以竞业回避为理由,联合了台联电的其他董事,逼张忠谋辞去了台联电董事长职务,自己来当。台湾的半导体行业两个巨头正式分家。

张忠谋和曹兴诚选择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这两个人都看到了芯片代工的潜在市场空间。在电子消费领域产品淘汰速度快,芯片生产设备的投资大,大多数电子企业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建工厂,只能集中人力去搞电路设计和销售。必须有专门做芯片代工的企业,同时为多个产品提供服务,尽可能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台联电在日本和新加坡建设了好几个代工厂,制程水平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和台积电并驾齐驱。这个时候曹兴诚和张忠谋的发展策略出现了微小差异。曹兴诚希望台联电的产业链能够纵向延伸,自己也要设计芯片。没有想到自己的设计团队还没有站住脚,各大电子公司已经在担心竞争,怕台联电在代工芯片的同时抄走自己的设计技术。所以同等条件下,代工订单更愿意选择专心代工的台积电。电子产业有着非常直观的赢家通吃效应。领先者在某一年拿到更多的订单,就能在下一年做更多的技术升级,扩大优势。台联电一步失误就被台积电压住了规模。现在台积电在全球代工市场拿到了50%到60%的订单,台联电和中芯国际的市场占有率都只有6%,规模上拉开了10倍的差距。从精度来看,台联电也不能挑战最精密的制程,只能造成熟的28纳米芯片,而台积电已经开始稳定生产3纳米芯片,压倒所有对手。

但就算只有6%的市场占有率,对于美国来说,台联电也非常重要。因为只看芯片制造部分,美国的芯片自给率甚至要比中国大陆还要低。中国大陆凭借一些进口设备,芯片自给率超过20%,而美国可能只有10%到15%。2024年中国大陆的芯片出口额超过了1400亿美元,美国可能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如果英特尔的1.8纳米芯片赌博失败,比例可能还会再下降。所以在台湾已经边缘化的台联电,对于美国来说还是优质的产业。尤其是台积电现在已经证明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可以维持不错的良品率,美国对台联电的兴趣就更大。目前美国台积电亚利桑那的工厂超过50%的员工是从台湾派遣过去的。他们有成熟的生产线运营和管理经验,而且纪律性强,能够忍受长时间的加班。美国政府现在只给这些员工工作签证,短期内不给美国国籍,所以他们不能抛下台积电的工厂去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找工作。对于美国来说,这些能够安分的制造业领域打工的高科技人才,现在可能比工厂本身还要重要。台联电的技术水平确实低于台积电,但是他带来的人才水平是差不多的。所以美国拿出了补贴同时招募,这种侧面证明了台湾的芯片代工中心地位,哪怕是一个二线企业,放的全世界都是战略资产。

再次感谢各位观众的稳定支持,856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五再见。